这幅绘于明代的古画
不仅是唐伯虎晚年的山水杰作
更是“穿越级”的庐山游览手册
国庆假期第二天
跟着这幅古画,一起游庐山!
穿越到明代
跟着唐伯虎一起游庐山
这幅《匡庐图》可不是
凭空想象的庐山风景
而是我们颇为熟悉的明代画家唐伯虎
亲自游玩庐山后
凭记忆还原的“明代庐山实景图鉴”
唐寅(1470-1524),字伯虎,苏州府吴县(今苏州市)人,明代著名画家、文学家。唐寅与祝允明、文徵明、徐祯卿并称“江南四大才子”,又与沈周、文徵明、仇英并称“明四家”。
正德甲戌年(1514年)
唐伯虎受好友黄云邀约登临庐山
黄云还特意为他定制庐山深度游路线
包括五老峰、三峡桥等庐山名胜
统统都打卡了一遍
游玩回家后
唐伯虎画下了这幅山水杰作
△观众在参观唐寅《匡庐图》
先看画中最显眼的“核心打卡点”
前景那座横跨深涧的石桥
桥身用浓墨勾勒出石拱的厚重感
桥上有
一名骑着蹇驴的老者和一名书童
(注释:蹇驴指跛蹇驽弱的驴子,后衍生为比喻驽钝之人或处境困顿者。)
△唐寅《匡庐图》(局部)
这座桥,古称三峡桥
就是如今庐山仍在的“观音桥”
它从北宋走来
经历千年,拱券至今没有大修过
△左为唐寅《匡庐图》(局部),右为如今庐山的观音桥。
再往画中景看“第二打卡点”
云雾缭绕间露出的嶙峋岩壁
岩石纹理层层渲染
画面层次感直接拉满
最后眺望一下“远景打卡点”
那座直插云端、陡峭挺拔的山峰
正是五老峰的缩影
画中飞瀑从峰顶倾泻而下
隐入云间,两侧染出远山,与之呼应
△左为唐寅《匡庐图》(局部),右为庐山现在的五老峰。
国庆假期
不妨带上《匡庐图》高清图
对照画中角度拍照打卡
一秒拍出“穿越古今”的氛围感!
画中细节
藏着唐伯虎的晚年心境
唐伯虎画下这幅《匡庐图》时
不仅还原了他看到的庐山实景
还画下了他自己的晚年心境
三段式的全景构图
却藏着“外壮阔、内萧瑟”的反差
远景主峰巍峨雄浑
近景却是枯瘦的寒林、嶙峋的怪石
连驴的姿态都透着“畏缩”
这种对比,对应他人生境遇:
晚年的唐伯虎
历经科场舞弊案、丧妻丧子之痛
虽仍有“登高望岳”的豪情
却难掩身心俱疲的落寞
△唐寅《匡庐图》(局部)
画面左上角的自题诗:
匡庐山前三峡桥,悬流溅扑鱼龙跳。羸骖强策不肯度,古木惨淡风萧萧。
值得细看的是
“羸”字和“匡”字的处理
“羸”字被刻意写得比其他字大一圈
“羸”是“瘦弱”的意思
结合唐伯虎晚年境遇分析
此处他应是以蹇驴自喻
“羸骖强策不肯度”
深层次理解就是
身心困顿的唐伯虎欲求精神自度
却寻不到此中门径
骑驴形象在唐寅传世作品中常有见到,例如上海博物馆馆藏的《骑驴思归图》。
△明·唐寅《骑驴思归图》(局部),上海博物馆藏。
“匡”字运用缺笔写法
故意少了最后一笔
这是承袭了
赵孟頫“避宋太祖赵匡胤讳”的笔法
唐伯虎用这种细节
悄悄致敬了自己的“偶像”
因赵孟頫是赵宋皇室后裔,故其为避赵匡胤讳,常以缺笔处理“匡”字,可参见赵孟頫《杜甫秋兴诗卷》(今藏上海博物馆)“匡”字写法。
△元·赵孟頫 行书杜甫秋兴诗卷(局部),上海博物馆藏。
跨越500年
游览山水从来不是一场赶路
500多年前
唐伯虎漫游庐山后
画下《匡庐图》、画下自己的心境
他在山水里“找自己”
在自然里“找内心的平静”
500多年后
我们游览庐山时
感受来自山野的风、聆听山间潺潺流水
不也是想逃离城市的喧嚣吗?
△2025年9月27日,庐山出现云海景观,云雾在山谷间奔涌、流动,如飘逸轻纱,如梦如幻。
古画里的庐山,是定格的风景
而游客脚下的庐山,是流动的诗意
无论古今
游览山水从来不是一场赶路
而是一场与山水的温柔相处
这幅《匡庐图》是
我国传世名画中
少见的基本能保持原貌的精品佳作
国庆假期,跟着这幅古画
寻一方诗意山水
遇见“不一样的庐山”
优配网-线上实盘配资-炒股开户-在线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